2020/01 科技新聞
台灣 5G 頻譜第一階段競標衝破 1000 億元
衝出 1380 億元天價!5G 標金失速列車靠站,電信 5 雄廝殺結果一次看
2020 年 CES 展
1. 自動駕駛
索尼所發表的 Vision-S,克服了引擎問題,配備雙二百 kW 引擎,時速從零到一百公里的加速,僅需四.八秒,車子內外建置三十三種不同的感測器,屬於自駕車 level 2 等級,這也就意味著車子雖然可以自動駕駛,但也仍需有人在車上監督車體行進方向。
中國新創團隊拜騰(Byton)的電動車。
今年 CES 展中,現代汽車首度展示了空中計程車 S-A1,這也將是 Uber 空中計程車的主力車款。雖然名為「空中計程車」,但 S-A1 就是一款飛行器,以傳統直升機基礎進行改良,旋翼旋轉速度比現行直升機慢,起降時較為安靜;而從 S-A1 的設計來看,乘坐空間除了四名乘客之外,可再容納一名飛行員,目前預計二三年之前,可大規模量產。
2.AI 機器人
台灣無人機大廠雷虎科技,也展出自家研發的 Seadragon 海龍號聲納掃描八軸水下機器人,使用者藉由水下掃描聲納,可透過影像,在水下執行高難度及複雜工作,降低潛水人員的生命危險。
PuduTech 的服務型機器人 BellaBot、三星的生活型機器人 Ballie、寶僑集團(P&G)研發的廁紙機器人,以及汽車大廠福特新推出的搬運型機器人 Digit。
3. 親民 8K
今年,三星、LG、索尼均在現場大秀 8K 產品,同時強調售價將是消費者可負擔(Affordable)的水準,預估在東京奧運推波助瀾下,可望在高階市場中有一些表現空間。
另外,Mini LED 背光技術也逐漸受市場歡迎。在今年 CES 中,台灣筆電品牌大廠宏碁、華碩,發表了搭載 Mini LED 的電競螢幕,微星則是將 Mini LED 運用於十七吋筆電。
4.AI 語音助理
AI 發展以來,最為世人所熟知的產品,莫過於語音助理。Siri、Google Assistant、Alexa、Bixby,可說是目前市場最常使用的四種語音助理。
不滿足於 Bixby 的成功,三星在今年 CES 中,展示全新人工智慧應用 NEON,並將之稱為「人工智人」(Artificial Human),三星人工智人 NEON 沒有實體,而是以真人尺寸活在螢幕裡。
5. 總共 13 家台灣新創獲大獎
平行世界
失衡的原因之一,可以用「鮑莫爾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解釋。這是 1967 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Baumol)所提出的現象。他把經濟分成兩大部門(sector),並發現商品(goods)部門的價格持續降低,而服務(service)部門的價格持續走高。
在「商品」產業中,人的生產力(productivity)提高,薪資也隨之提高。這符合古典經濟理論。過去一個軟體頂多賣 1 千萬份,現在 Google 卻有超過 10 億人使用。每一位軟體工程師帶來更高生產力,報酬就更高。鮑莫爾指出,商品產業的報酬提高,因此若弦樂師的報酬沒有隨之提高,弦樂師就會改去當軟體工程師,那就沒有人要表演弦樂了。換言之,「商品」產業的生產力提高,提高了「服務」業人員的機會成本;因此服務業的報酬必須提高,才能留住人。
同時,由於政府的主要活動也多半是人力密集形式,如提供醫療、教育、行政、產業管理、國防、科技研究等,因此政府的支出也會持續增長。「大政府」不可免 — 不是因為政府管很多,而是因為政府都是用人在管。
當人分配越多預算在服務上,商品創新所帶來的效益就越來越低。假設我花 70% 的所得在服務,30% 在商品,那麼即便出現一個改良 10% 的新搜尋引擎「新 Google」,對我的效益還不如幼稚園價格降低 10%。
現在世界可以分成四種人:最大的得利者自然是掌握商品產業的人,也就是擁有機器、工廠或軟體的人(或許可以稱之為「資本家」)。其次的得利者是商品產業的從業人員,直接從生產力提升獲得更高的報酬。第三順位則是服務業的專業服務者,享受水漲船高的薪水。
最弱勢的是既無法參與商品產業,也無法提供獨特服務的人。他可能不是知識工作者,無法提高產業的生產力;也可能是被自動化所取代的勞工,只能提供一般的、缺乏差異化服務。他兩頭落空。一個兩頭落空的人,仍然享受到更便宜的商品,基本薪資也會提高。只是他會覺得更多高級服務越來越不可攀。他會有嚴重的相對剝奪感。
科技帶來豐盛,但錢會流到稀缺的地方。人的時間是終極的稀缺,因此科技的發展最終會帶來人力價格的上升 [註]。相對的,「純粹」商品的創新,其效益將越來越小。今天的手機可以照星象,電腦可以連 5G,但對我們的生活幾乎沒有影響。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服務產業的生產力突破。未來科技的主要課題是如何在服務產業創新,如教育、醫療、政府機構等。誰能降低人力成本,減少從事服務業的人的時間,誰就會非常有價值。
5G 與 WiFi6
而隨著5G網路建設逐步推進,市場上關於5G可能取代 WiFi 的消息也層出不窮,難道 WiFi 真的會被淘汰?答案是否定的。傳輸範圍中 WiFi 屬於區域網路,5G屬於無線網路範圍,兩者服務於不同的使用場景,因此在網路密度需求快速上升之下,WiFi 6 將成為室內網路如體育館、車站、商圈等場所的最佳選擇,與5G形成相輔相成的關係。
foodpanda 外送員罷工抗議砍薪
foodpanda 外送員罷工抗議砍薪,熊貓官方、勞動部回應了
食物外送平台 foodpanda 近期修改許多制度,影響外送員權益,有 foodpanda 號召外送員,1/16 發起「拒絕送餐」抗議行動。除了「拒送」,《中央社》報導,foodpanda 外送員還在台北、新北、台中、高雄各地集結抗議。
Atrium 大裁員
2020 年 1 月 11 日,LawSites 報道 Atrium 開始裁員部分律師,裁員人數在 10~50 人之間。
美國 Casper 申請上市,年銷售近 4 億美元(但虧損依然嚴重,成長型)
除了以優惠的價格吸引顧客,過去「多數人在實體店面根本分不出床墊的好壞,總是要『睡過』才知道不適合」的消費困境, Casper 以「試睡 100 天,無條件退費退貨」服務,打破僵局。這項售後服務一方面強調床墊的品質,一方面也讓顧客無後顧之憂的刷卡下單,成功獲得市場歡心
Casper 在毫無知名度之前,依靠內容行銷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與曝光。他們規律產出大量的自製文章,書寫所有關於睡眠、床墊、枕頭等知識內容,企圖成為「睡覺萬事通」。同時,他們也擅長與顧客在社群平台互動,邀請所有消費者寫下使用感想,或在網路上直接直播開箱、錄影試躺他們剛買到的床墊。只要介紹朋友也來買,Casper 就贈送 75 美元的 Amazon 禮券,而朋友也能得到 Casper 9 折折扣。
透過銷售回饋,與 Casper Labs 定期主持的研究,Casper 很快意識到事業若要成長,必須擴充產品項目,否則以床墊的損耗率及回購契機觀察,只能短暫維持目前的營運現況。
Krim 決定在 2018 年推出更多短線產品如床架、床單、枕頭、夜燈,甚至是寵物床墊,他們要讓 Casper 征服所有人寢室的每個角落,連狗狗也不放過。這個策略十分成功,Casper 在 2018 年總營收高達 4 億美元。
不過,即便 Casper 在網路上如何火紅,線上銷售仍只佔據整個床墊市場的 5 至 7% ,Krim 發現網路仍舊無法觸及某群仰賴實體消費體驗的顧客。Casper 決定在 2017 年將床墊、枕頭進軍至美國連鎖購物中心 Target ;隔年於紐約開設一間實體店面「Dreamery」,以 45 分鐘 20 美元的價格來邀請所有路過的人來體驗「Casper Style」的午覺。
創夢專欄》Casper:愛你的顧客 就能征服下個里程碑 (下)
Visa 收購 Plaid 一案正式告吹
Visa 在 2020 年的 1 月宣布將以 53 億美元買下金融新創 Plaid,但美國司法部同年的 12 月針對該案提出反托拉斯訴訟,使得 Visa 與 Plaid 在 1/12 宣布,將終止此一併購協議。
2013 年於美國舊金山成立的 Plaid 打造了一個技術平臺,以讓各種應用程式能夠連結使用者的銀行帳號,可協助開發人員建置金融應用,原本 Visa 打算將 Plaid 納入麾下,以拓展業務,然而,司法部卻認為 Plaid 技術對 Visa 造成威脅,Visa 是藉由併購來消弭競爭。
消息傳出的當天,Visa 股價微幅下滑了 1.89%,以 208.86 美元作收。
Visa 收購 Plaid 一案正式告吹
從 Visa 併購 Plaid 案件談台灣開放銀行的發展
Clearview AI 應用程式,一張照片就能查個資,臉部辨識再爆隱私爭議
30 億張圖庫,一張照片就能查個資!臉部辨識再爆隱私爭議
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18 日報導,美國一家 AI 臉部辨識創業公司 Clearview 設計了突破性的臉部辨識應用程式 Clearview AI,用戶上傳照片後,可看到圖片人物的公開照及相關連結。
Clearview AI 的核心是擁有超過 30 億張圖片的資料庫,Clearview 聲稱這些圖片從 Facebook、YouTube、Venmo 和數百萬其他網站抓取,規模遠超出聯邦調查局(FBI)和矽谷巨頭的資料庫。《紐約時報》分析這款 App 背後的電腦代碼,包括將 Clearview AI 與 AR 眼鏡配對的程式語言,因此用戶拍到的所有人幾乎都能辨識。
參考
《科技島讀》、《科技新報》、《數位時代》、《新頭殼 newtalk》
2020 科技新聞整理系列
2020/01 科技新聞
2020/02 科技新聞
2020/03 科技新聞
2020/04 科技新聞
2020/05 科技新聞
2020/06 科技新聞
2020/07 科技新聞
2020/08 科技新聞
2020/09 科技新聞
2020/10 科技新聞
2020/11 科技新聞
2020/12 科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