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文学 -《神曲》(但丁)

介绍

作者

但丁

  • 中世纪伟大诗人
  • 文艺复兴的先驱
  • 意大利语之父

如果说西方文学史的殿堂只能保留两个名字,那只能是但丁和莎士比亚。但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我们中国的文化进程也深受其影响。比如,他曾激励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让在日本留学的鲁迅看到了用语言凝聚民族的希望,而发起 “白话文运动” 的胡适,效仿的正是但丁对意大利语的创造和革新。

但丁是用他惊人的原创力征服世界的。他发明了意大利语。但丁出生于 1265 年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当时的欧洲通用语是拉丁文,各地老百姓说的语言被称为 “俗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都是俗语。文人著书立说用的都是拉丁文,因为这种语言被认为是神圣和不朽的。拉丁文和俗语的关系,很像我们新文化运动前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关系。

作品

《神曲》

  • 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
  • 一册不朽诗篇

简单地说,《神曲》写的是神游三界的故事:朝圣者但丁在人生旅途上迷失了,陷入了一片黑暗森林,找不到出路,这时,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和一个叫贝亚特丽斯的圣女带领但丁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最终见到了上帝。

几个世纪以来,几乎每个重视教育的西方家庭中都有一本《神曲》,一般来说都是多雷的版画插图珍藏版,孩子们从小就阅读甚至背诵它,被其中或可怖或怪诞或恢宏的景象所征服。但其实,它实在是一本极为复杂的书。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囊括了中世纪所有的人文知识,有着把整个宇宙囊括进去的野心。它写了一百多个人物,从地狱一路铺到天堂,这一百多个灵魂的故事,贯穿了从古希腊罗马到但丁生活的中世纪尾页的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文学人物和与但丁同时代的真实人物。

创作神曲的原动力

贝亚特丽斯是最重要的事

美德美人 -> 精神苦恋 -> 私人神话 -> 永恒纪念

被佛罗伦萨放逐开始流亡

政治斗争 -> 放逐流亡 -> 独特观点 -> 创作史诗

那时候,流亡是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因为在中世纪的观念中,一个人在城邦里占据的位置是他最重要的东西,不能占有城市中的一个位置,就意味着你什么也不是。这对一个致力于世俗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是惩罚,但对一个诗人来说却是一种幸福。

开始流亡后,但丁彻底抛弃了忠于哪种党派的观念,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他开始了语言上的研究,试图找到一个统一的、可以综合所有意大利语言的可能,来描述以君主帝国来统一世界的必要性。他开始继续写作《神曲》,他的生命也因此重新绽放。这一次,他的创作从早年私人的爱情神话变成了属于公众的神话、史诗和百科全书。

神曲开篇

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罗吉尔,他的灵活作为但丁的导师

神曲是有韵的诗,开篇的韵脚是由 vita(也就是 “生命” 这个词)和 smarrita(也就是 “迷失”)所构成的,故事的开局就是 “迷失的生命”。主人公是朝圣者但丁,一个迷途的普通人,而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作者但丁,我们必须把这两者区分开。按照当时人对寿命的理解,人的寿命最长大约 70 岁,那么人生的中途就是 35 岁,一个容易产生中年危机的年龄。

开篇有一系列象征和用典。黑暗森林象征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罪恶和过失,也指当时的意大利社会的腐败和党派之争。三只猛兽来源于圣经中的典故,在《启示录》中代表 “反基督”,因为豹子(lonza)、狮子(leone)、狼(lupa)的意大利文都以字母 “l” 开头,这正是魔鬼路西法(Lucifer)名字的起首字母。豹象征的是肉欲和享乐,在政治上指的是将但丁驱逐出去的佛罗伦萨,狮子象征野心和强权,在政治上指法兰西国王出兵意大利,母狼象征贪欲,在政治上指的是贪婪的罗马教皇。在《地狱篇》第 2 歌中,但丁借维吉尔之口预言说,一只猎犬将成为意大利的救星,将象征贪欲的母狼赶回地狱,这只猎犬以 “智慧、爱和美德” 为食,指的是当时但丁给予厚望的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七世。

你看,这里的象征都是具有双重含义的,既是在说人生面临的困境,也是在说意大利面临的困境,而但丁的写作意图也是双重的,他要讲述自己摆脱人性的诱惑,走出人生困境的旅程,也希望意大利能扫除罪恶,得到拯救。其实,《神曲》讲述的就是但丁在流亡期间,游走在不同城市之间,作为一个旁观者,深刻地发现意大利的真正问题所在的故事,他讲述自己对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的认知,告诉人们如何才能齐心协力,从分裂走向整合。

朝圣者但丁的新三界

地狱

地狱最外围的一层叫灵泊,limbo,这里漂浮着古代圣贤的灵魂,其中有哲学家苏格拉底、诗人荷马,还有但丁诗歌上的老师维吉尔等等。你可能要问,他们有什么罪呢?

按照但丁的神学观念,古代圣贤生活在基督诞生之前,当然不可能有基督教信仰,所以,他们不能得到救赎,永远悬在半空,地狱不罚他们,天堂也不要他们。正像维吉尔说的,他们既不期盼,也不等候,不抱希望地存在着。所以,这其实也是一种惩罚,因为这种状态就是被放逐。但丁对灵泊的创造很可能来源于自己被放逐的经历。不同的是,但丁始终是怀有希望的。如今 limbo 早已成为一个常用词,用来指这种边缘和放逐的状态。比如电影《盗梦空间》中的 limbo,“迷失域”,指的就是潜意识的边缘,一种没有构建、没有秩序、仅有潜意识投射的状态。人一旦进入到这里,就会忘了自己在做梦,也忘了时间,这无疑是一种放逐。

我们再沿着《神曲》中的地狱往下走。真正的地狱开始于第二圈,这里住着色欲场中的灵魂,在狂风中飘荡;第三圈是犯了饕餮罪的,躺在臭雨冰雹之下,第四圈是贪婪浪费者,永远推着重物上山,互相冲撞;第五圈是愤怒者,他们的灵魂在死的河里争斗。地狱前五圈的罪基本对应的是 “七宗罪”:骄傲,妒忌,愤怒,懒惰,贪财,贪吃,贪色,第五圈之下是 “下层地狱”,这里的罪出自但丁的原创,因此分类也更详细。第六圈是不信灵魂存在的邪教徒。第七圈是残暴者,包括对他人施暴的人和对自己施暴的人也就是自杀者,以及对上帝残暴的人和对自然残暴的人等等。但丁的老师拉蒂尼就被安排在这一圈,学者认为,但丁给老师安排的罪名不太有说服力,他这么安排很可能只是为了凸显自己在道德上比老师更高尚。第八圈是欺诈者,包括但丁痛恨的贪官污吏、伪君子等,著名的尤利西斯的灵魂也在这里。第九圈是一个冰湖,罪人都冰冻在里面,中心是万恶所归的魔王路西法,就是撒旦。

爱欲问题是西方文化的关键词之一,很多学者认为,爱欲问题也是但丁的 “全部问题”。这里的爱是希腊语 Eros 也就是 “爱欲” 的爱,它是一种生命动力,类似于 “力比多” 和 “自由意志”。

在但丁心里,狂妄的求知欲是一种很深的罪。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求知者,但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像笔下的尤利西斯一样,想要穷尽一切知识,另一方面,按照他的信仰,求知欲始于过度的好奇,来自人对超越自身限度的善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是一种傲慢,傲慢是最深的罪。在圣经故事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正是因为过度的好奇而吃下智慧树的果子,有了原罪。对未知世界,正确的态度是保持几分审慎和谦卑。

炼狱

炼狱是一座山,形状跟地狱正相反,像一个倒立的漏斗,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也是 9 层,越往上越接近天堂。炼狱的灵魂犯下的也是七宗罪,但跟地狱的灵魂不同的是,他们知道忏悔,还有得救的希望。

如果说《地狱篇》展示的是各种堕落的爱,《炼狱篇》展示的就是人用自由意志对爱欲的纠正,对爱之罪的医治。自由意志是《炼狱篇》重点讨论的关键词。

天堂

《天堂篇》所展示的,是爱的完满状态,这里居住着幸福的灵魂,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为信仰而战死的英雄、哲学家和神学家、正直的君主,基督和天使。

宇宙运转的真理 - 爱
这种爱,是基督教中的仁爱(caritas),或者说信仰之爱。

爱的完满状态就是兼具人性与神性,调和了尤利西斯的求知之爱,维吉尔的理智之爱,贝亚特丽斯的信仰之爱的状态。这就是但丁关于爱的理想,是他对自己灵魂进阶的要求,也是他为纷乱的人世间开出的药方。

延伸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 《千面英雄》 《荷马史诗》